春季有哪些常见的鱼病?防治方法(池养)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4/05/26- 23:01
分类
Page 1 of 2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于鱼养殖业来说也是开始复苏的季节,水温逐渐回温,挺过了寒潮考验的塘鱼结束了越冬期,开始进入了生长阶段,养殖户此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鱼病防治,在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季节,避免养殖鱼大量死亡。

一、水霉病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原因在于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在鱼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水霉菌丝,象旧的棉絮状,病鱼焦燥不安,运动迟缓失常,食欲不振而陆续死亡。在显微镜上观察可见白色水霉菌丝,影响鱼的进食而引起死亡。

症状:

当鱼体皮肤受损伤后内菌丝附在鱼体的损伤处,吸取鱼类营养并进行有性繁殖,使病灶迅速扩大生长出鱼体之外,形成白色的棉花丝状物,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大量的黏液使病鱼烦躁不安,最后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瘦弱而死。 在水温为13℃~18℃时水霉菌繁殖最强,并随着水温升高而繁殖力减弱;当水温超过30℃时水霉菌以孢子形式存在于水体或土壤中,不危害鱼类,待水温适宜时水霉菌开始繁殖继而危害鱼类。

治疗方法:

1、每亩1米水鱼塘用750克五倍子煎汁加水全池泼洒。

2、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和万分之四的食盐混合浸洗病鱼,时间浸长一点。

3、用10克/升的食盐水加数滴醋浸洗疾病鱼5分钟。

4、高锰酸钾10~15毫克/升长时间、反复药浴。

5、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用2%~3%食盐水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

6、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毫克/升聚维酮碘溶液,或2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

7、市面上常见其他的专门防治水霉病的渔药种类。

二、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是小瓜虫大量侵袭鱼体皮肤和鳃部而引起。该病原体繁殖适温是15~25℃,一般是每年的初冬春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

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肉眼可见的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任何鱼类都可被侵袭、发病。

症状:

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群集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他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身体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鱼鳃上有小白点囊泡,取白点置于玻片上滴上一滴水,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小瓜虫。

治疗方法 :

1、可用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治疗。

2、用辣椒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或每亩米水深用干辣椒粉250克,干生姜100克加水煮30分钟稀释后全池泼洒。

3、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26℃(有说是18℃以上),迫使小瓜虫自行脱离鱼体。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4、由于小瓜虫不能感染生活在碱性水域中的鱼类,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水体pH值的方法控制小瓜虫病的蔓延。

5、施用市售专杀小瓜虫类药物。

三、赤皮病

细菌性赤皮病在严寒冬季水温过低鱼体出现冻伤后或捕捞造成鱼体受伤,最易引起病菌侵入而发病,有时和水霉病并发。

症状:

鱼体被感染后可以引起鱼体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有时鱼鳍的基部或整个鱼鳍充血,鱼鳍的末端腐烂而形成扫帚状的蛀鳍,且在病灶处经常被水霉菌感染继发为水霉病。病鱼体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皮肤溃烂,鱼的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断裂。

治疗方法 :

1、外用:

(1)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天。若病情严重,第一天剂量加倍。

(2)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克加水全池泼洒。

(3)水质较肥时,每亩用浓缩戊二醛15~20毫升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

(4)水质较瘦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

(5)将中药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用量为2~4克/立方米。

(6)每亩(水深1米)用大青叶5千克加黄连1千克加水3次煎汁至药液为20千克,全池泼洒。

2、内服药:

(1)每100千克鱼体重用三黄粉0.5~1千克拌5~10千克饵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2)每100千克鱼体重用大蒜素20~30克混合拌5~10千克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3)在200~300千克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100克拌匀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4)每100千克鱼用丁青散(地丁、大青叶、大蒜粉按5:3:2比例混合制药)20~50克拌饲投喂。

3、施用市售杀虫灭菌类药物。

四、斜管虫病

此病是斜管虫大量侵入鱼的皮肤和鳃而引起,在水温低至8~11℃时易发生,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高至20~25℃时仍可大量出现。主要危害草鱼。判断是否患斜管虫病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如鱼鳃上有斜管虫寄生引起死亡就可确定是斜管虫病。

症状 :

由于斜管虫的寄生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鳃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病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消瘦发黑。特点是病鱼侧卧岸边或漂浮水面,不久即死亡。刮下病灶黏液或剪下鳃丝置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虫体借腹部的纤毛运动,沿着鳃和皮肤缓慢地移动。

治疗方法:

1、用硫酸铜0.7~1毫克/升全池泼洒。

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1毫克/升浓度。

3、用敌百虫或专杀寄生虫类药品进行杀虫治疗。

五、鱼波豆虫病(白云病)

鱼波豆虫病,又叫口丝虫病、白云病。病原体是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丝和皮肤,皮肤上形状一层灰白色的黏液,所以又叫白云病,垂死的病鱼常呆浮于水面,最初1~2天少数鱼死亡,3~4天后出现大批死亡高峰。年龄小的最敏感。流行季节冬末和春季。

症状:

鱼波豆虫大量寄生鱼的皮肤上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暗淡小斑点,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黏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容易感染细菌和水霉,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动迟钝,鳍条折叠,呼吸严重受阻,漂浮水面,不久即死亡。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鱼鳞囊内时也可引起竖鳞症状(但不是鳞立病)。

治疗方法:

1、1米水深用0.7~1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用2.5%食盐 (氯化钠) 或1/200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10~15分钟,可以杀灭该寄生虫。

3、防治金鱼鱼波豆虫病,可用2%浓度食盐水浸洗5~15分钟,或用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在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 水温20~25℃时浸洗15~20分钟; 水温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

4、每亩1米水深,用阿维菌素15~20克全池泼洒。

5、发病季节,每500立方水用苦楝叶15千克浸泡,7~10天换一次,3~4次。

6、施用市售专杀鱼波豆虫类药物。

六、黏孢子虫病

该病是由黏孢子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引起。鱼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点状和瘤状,常见的黏孢子虫有饼形碘孢虫,鲫碘孢虫、鲢碘孢虫等。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因此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