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

鱼池加水有学问,鱼池加水方法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4/05/26- 23:36

加强水质调控,是夺取池鱼优质、高产的必要保证。而给鱼池加水是调节鱼池水质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为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加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酌情加水。加水要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普通鱼类,一般每隔10天左右向池塘加水1次。如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加水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二、清晨加水。给鱼池加水,最好选择在清晨进行。因为夜间无光照,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类生物的呼吸还须耗氧,到清晨3~5时会降到最低值。所以,选择清晨给鱼池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最明显。鱼池白天一般不宜加水,因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时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会使水中溶氧逸出。 

三、加注活水。注入鱼池的水必须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且温差不宜过大,一般鱼苗池温差不超过2℃,鱼种池温差不超过5℃。抽水时应抽取水源上层水,一般将抽水管插入水面下30厘米左右,这样的浅层水有机质含量低、溶氧含量高、水温与池水温度相近,注入池塘后会有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八种水质不利鱼类生长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4/05/26- 22:59

一、水温过高 过高的水温会影响鱼类生长,如青、草、鲢、鳙、鲤、鲫等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3℃~28℃,罗非鱼在25℃~35℃时生长最快。因此,夏季若水温超过鱼类生长适宜温度时,要采取降温措施。

二、恶水 水色淡红或棕红,水面出现油膜,水发生异味、异臭时,对鱼类生长极为有害。遇此情况,应放掉恶水,加注新水。

三、水的透明度过大或过小 一般营养型水和透明度低于20厘米的水,均不适宜鱼类生长。

四、水中溶氧过低 鱼类生长最适宜的溶氧为5毫克/升~6毫克/升。当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要采取增氧措施。

五、水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过高 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浮游生物所必需的,但一般宜在80毫克/升以下,如含量过高则对鱼类危害极大。

六、水中pH值过低或过高 水中pH值宜在6.5~8.5,当水中pH值低于5.5或高于10时,均不能作为渔业用水。

七、水中营养盐类含量过高 水中营养盐类的多少与鱼类生长密切相关。如水中硝酸盐最易被绿色浮游植物利用,一般含量宜保持在1毫克/升~2毫克/升,若超过3毫克/升就易造成水中缺氧,而致鱼类死亡。

八、水中有害物质 水中的有害物质有酚、汞、铬、铅及石油类等,不仅使鱼类中毒,人吃了中毒的鱼也会中毒。因此,应严禁被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的水进入鱼池。

金鱼池绿藻过多怎么办?如何去除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4/02/01- 22:24

金鱼池水体变绿的原因,主要是水中的绿藻大量繁殖而呈现出的颜色。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质的好坏,据此采取相应的水质调节措施。绿藻喜欢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阳光,以及较高的氮、磷有机质和pH值,因此,它们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和静止的、较肥的水体中。夏秋季是金鱼生长的旺盛季节,生长期的金鱼代谢旺盛,吃食多,排出的粪便也多,加上水温高,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也快,促进了绿藻的加速繁殖,如几天不换水,就会造成水体变绿。

对付绿藻的办法是全池泼洒硫酸铜,用量为0.7毫克/升(每吨水放硫酸铜0.7克),但在撒药处理后应当大换水(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以便将硫酸铜和杀死的绿藻大部分排丢。不然,硫酸铜的毒性、死亡绿藻分解产生的毒素对鱼有害;并且绿藻尸体分解时还会消耗大量氧气,会造成严重的缺氧泛池。比较合理的方法是金鱼池彻底换水,先将金鱼全部移到水温相近的池子内,将原池池水排出,刷洗、消毒后再注入新水,以彻底改变原有水质,然后再放回金鱼。

鱼池蓝藻多应该怎么办?如何消除灭杀蓝藻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4/02/01- 22:10

高产鱼池中,由于鱼类的放养密度大,需要投喂大量的饵料,容易造成池水富营养化;当水温达20℃以上时,蓝藻的繁殖速度快,每10小时可以增殖一次。因此,当水温达到蓝藻繁殖最佳的28~30℃时,很容易引发蓝藻爆发。

1.蓝藻对鱼类会造成两大危害:

⑴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当1升池水中含有50万个蓝藻群体时,就会引起鱼类死亡。

⑵通过三个途径造成池水严重缺氧。A蓝藻在鱼池中大量繁殖时,易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膜,俗称“水华”,会影响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中。在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时,蓝藻的呼吸又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B蓝藻大量死亡(如使用硫酸铜杀藻)后,腐烂时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亲鱼培育池使用硫酸铜杀藻的次日,经常会出现严重缺氧而造成亲鱼死亡的事件。C蓝藻大量繁殖抑制了其他有益藻类(如绿藻)的生长、繁殖。而这些被抑制的藻类,是池水中氧气的制造者。因这些藻类被抑制,又间接地造成了池水中严重缺氧。

2.防治措施: